有人说要评选梁山四大反复小人,双鞭呼延灼和病尉迟孙立都有资格入选,并说他们的人品惠州股票配资,可能还不如黑旋风李逵。
在水浒小说中,孙立并不属于三十六天罡,但《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却都有孙立的名字,当然也有呼延灼(铁鞭呼延绰)的名字。
宋江三十六将招安并封官,北宋靖康年间太学博士、吏部侍郎李若水是亲眼所见并表示了不满的,他在《捕盗偶成》中这样描述:“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很多史料,都证明宋江确实参加了征方腊之战并立下战功,其他好汉如九纹龙史进、青面兽杨志,也在史料中有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麾下为“选锋(精锐突击队)”,“宋江支党”史斌在四川称帝。
史斌可能就是史进的历史原型,韩世忠部将呼延通,应该就是呼延灼的历史原型——这二人在小说和史料中的战斗风格和过程,简直就是“复制粘贴”,我们细看这两场撕打,就会发现呼延灼和呼延通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古代两军作战,兵对兵将对将单打独斗很常见,但能把打斗变成撕打,也就是不讲招式掐脖子捅刀子,小说中常有,史料中不常见。
我们先看呼延灼和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的那场打斗——两人先是对骂,骂急眼了就开打,从马上打到地下,从地下又打到水里:“两个在水中扭做一块,呼延灼弃了手里的枪,挟住他的戟杆,急去掣鞭时,韩存保也撇了他的枪杆,双手按住呼延灼两条臂。你揪我扯,两个都滚下水里去。两个在溪水中,都滚没了军器。头上戴的盔没了,身上衣甲飘零。两个只把空拳来在水中厮打。”
这场打斗,以韩存宝被生擒活捉而告终。在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九中,也有一场同样的打斗,打斗的双方就是韩世忠部将呼延通和金国猛将牙合孛堇。
熟读宋朝史料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宋江起事的时候,韩世忠已经二十九岁,泾原路主将种师道进攻臧底河城的时候,属于刘延庆鄜延兵的韩世忠在战斗中先登陷阵并斩首三级,晋升进义副尉、进武副尉。
宋朝军阶中有武奕郎而没有武翼郎,但实实在在有进义副尉、进武副尉,虽然没有品级,但补贴还不低:“进义校尉、守阙进义副尉、进武校尉、守阙进武副尉并隶兵部。进武校尉料钱三贯,春、冬绢各三匹;进义校尉料钱二贯,春、冬绢各三匹;进武副尉料钱三贯。进义副尉,料钱一贯,守阙进义副尉,料钱二贯。”
韩世忠也参加了征方腊之战,但军阶并不高,所以他生擒方腊之后,功劳被辛兴宗抢去了:“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宋史》卷三百六十四《韩世忠传》)”
绍兴六年二月十六日,太子少保、武宁安化二镇节度使及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在宿迁与金军作战,呼延通作为前锋冲在韩世忠前面,迎面正撞上金军猛将牙合孛堇(也叫雅格贝勒),嚣张的牙合孛堇居然喊叫着让呼延通投降。
呼延通勃然大怒:“我祖呼延太保,在祖宗时,杀契丹立大功,誓不与契丹俱生,况尔女真小丑,侵我王界,我岂与尔俱生?”
女真小丑那四个字,在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被删掉了,删掉的原因大家自然知道。
呼延通说的“呼延太保”,指的就是北宋开国名将、铁骑军指挥使呼延赞,这倒是跟《水浒传》中对呼延灼的描述基本一致:“此人乃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单名呼个灼字。”
呼延赞是个“兵器发明家”,也是子孙训练专家,他发明的破阵刀、降魔杵,,每一件都重达十几斤,他训练子孙的手法,跟斯巴达人如出一辙。
骂人无好口,打架无好手。呼延通与牙合孛堇越骂越火大,双方都拼了命:“枪剌牙合孛堇,牙合与通交锋转战移时不解,皆失仗并马,以手相击,各抱持不相舍,去阵已远,于是皆坠马于坑坎中,两阵皆不知。牙合孛堇刀剌通之腋流血,通搦牙合孛堇之喉,气欲绝而就擒。”
呼延通腋下挨刀,但仍掐住牙合孛堇的脖子不放,直到把他差点掐死,这才放开手将其生擒。
通过呼延灼生擒韩存宝和呼延通生擒牙合孛堇两次撕打,我们有理由相信施耐庵在写呼延灼的时候,是参考了《三朝北盟会编》中呼延通的战例的。
水浒中的呼延灼招安后受封御营指挥使,后领大军破大金兀术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这也跟呼延通的履历大体相同,但呼延通死得好像没那么壮烈,而且似乎还有些憋屈,至于为什么憋屈,因为涉及抗金名将韩世忠,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呼延通虽然很勇猛,但韩世忠似乎对他并不满意,这也从侧面证实呼延通可能有“不光彩”的经历,也就是曾经与宋江聚义,如果呼延通只有大宋开国名将呼延赞子孙这一重身份,韩世忠是一定会对他高看一眼的。
笔者引用《三朝北盟会编》的时候没有翻译,因为喜欢看三国水浒的读者古文功底都比较深厚,自然一眼就能看出那两场打斗演化成的撕打有太多相似之处。
艺术来源于生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梁山一百单八将,跟敌将撕打的仅有呼延灼一人,史料中除了呼延通,好像也没有几位丢了战马刀枪跟敌将贴身抱摔。
不管怎么说,梁山并不缺乏好汉,除了呼延灼、史进、杨志,还有很多人能找到历史原型,要说其中有坏人,那就是黑旋风李逵了——李逵在《宋史·高宗本纪》中也有记载:“建炎三年闰八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
《宋史演义》的作者蔡东藩曾到杭州考察,看到了武松坟和张顺庙,但那个庙里的张顺肯定没上过梁山——被杭州百姓立庙祭祀的是南宋末年的张顺,在抗元战争中牺牲了,《宋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度宗》中有具体记载:“(咸淳九年)二月甲申,诏鄂州左水军统制张顺没身战阵,赠宁远军承宣使,官其二子承信郎,立庙京湖(杭州西湖,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京湖’是‘京城之湖’而非荆湖,张顺庙遗址尚在),赐额曰忠显。”
韩世忠部将中也有一个张顺,那个倒可能是梁山张顺的历史原型,但那厮在抗金作战时临阵脱逃了:“建炎四年五月,以中卫大夫和州防御使淮东宣抚使前军统领张顺,充淮东兵马督监,洪泽镇把隘,用世忠奏也。既而金伪入寇,望风逃遁,卒不能保其境焉。”
韩世忠保荐张顺,结果张顺不给他争脸,所以他对梁山好汉应该都没啥好印象,这就可以理解呼延灼可能的历史原型呼延通为什么会憋屈死了。
有历史原型或在史料中留下真名的梁山好汉还有很多,熟读宋朝史料的读者诸君可能知道得更多,所以笔者最后还想请教读者诸君:您知道呼延通和李逵最后是怎么死的吗?宋江征方腊凯旋之后,为何就从史料中消失了?
益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