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反映的问题马上得到解决杠杆炒股,这下蚊子少了,安心多了!”8月16日,看着小区破损阳沟内的淤泥和垃圾被彻底清理干净,潮州市湘桥区西新街道西华小区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连日来,湘桥区凝聚各方合力织密织牢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两热”防控网,用扎实行动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这背后,是潮州市湘桥区在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展现的多重“法宝”——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以网格化管理、“门前标签”制度等举措让防蚊灭蚊有“力度”;市直单位及周边区县驰援、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让携手防控有“温度”;普通话与潮州话交替播报,让防疫宣传深入街巷、直抵人心有“深度”。
下沉力量
防蚊灭蚊有“力度”
“阿伯,阳台花盆托盘中的积水得赶紧倒掉,不然蚊子在这里繁殖,很容易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在西新街道,一声声亲切的提醒声不断响起。
这是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多个工作小组,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依托,逐户上门科普防蚊知识。他们细致询问居民家中是否有外来人员,以及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只为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西新街道还推行“门前标签”制度。根据住户家中的积水、环境卫生、人员居住等情况,张贴不同颜色的防控标识,这一做法让工作人员能迅速识别每户的实时状态,便于后续精准锁定需重点复查的房屋,有效提升了入户工作的效率。
西新街道的防控实践,是湘桥区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积极投身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缩影。
湘桥区是潮州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游客众多,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较大。近期,湘桥区严格落实“1335”防控机制(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压紧压实“四方责任”。
消杀卫生死角。 董志豪 摄
为此,湘桥区广泛动员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及社会力量携手,组建多支工作队伍,分区包片、协同作战。在流调监测、成蚊消杀、环境整治、科普宣传、物资保障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下沉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社区工作队伍分区包片协调作战。董志豪 摄
聚焦环境卫生薄弱环节,太平街道便依托“精准摸排,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的网格化机制,组织社区干部及志愿者等深入社区,开展专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太平街道表示,此次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杂物近500处,清运垃圾超10吨;出动消杀设备超50台次,消耗药液近200升、固体颗粒药物超2千克,消杀面积达2.39平方公里,有效助力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条。
多方驰援
携手防控有“温度”
在湘桥区这场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攻坚工作中,不仅展现出湘桥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执行力,还不断上演着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温暖画面。
蚊虫消杀。董志豪 摄
这份同心协力的力量,有全市范围的统筹与支援。在潮州市的统一协调下,市直单位及潮安区、饶平县迅速派出力量支援,为湘桥区“两热”防控注入强劲动能。
在湘桥区南春路、春城楼、振德街和南濠社区,潮安区派出的环卫组及消杀组人员对背街小巷、绿化带、下水道、楼梯间、垃圾收集点等易形成病媒生物孳生地的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的清理和消杀,同时在下水道口、低洼地、花盆托盘等隐蔽处投放杀虫颗粒,从源头切断蚊媒孳生途径。
在西新街道新合社区,饶平县樟溪镇党委副书记彭思冲和队员们也用行动诠释着协力担当。“蚊子和人一样也怕热,积水一定要倒掉,阴暗位置一定要仔细消杀!”他们顶着炎热高温,穿着防护装备,背着三十斤重的消杀器具穿梭在社区街巷。
彭思冲介绍,樟溪镇在收到支援任务后,第一时间迅速组建起这支队伍。队伍成员多数是熟悉基层工作的95后。“为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我们当晚就邀请本镇卫生院开展专项培训。此外,我们不仅携带了镇里自行购置的基础装备,还连夜跨市购置了两部热烟雾机。”彭思冲说。
樟溪镇支援队伍背着设备在社区街巷消杀。董志豪 摄
正是带着这样的准备,连日来,他们在太平街道南门社区和西新街道新合社区持续奋战。“前几天风雨过后,杂草长得更快,清理难度比较大。”彭思冲说道。加之市区老旧楼房较多,队员们从楼顶的细致消杀到垃圾的及时清运,每完成一趟作业,都要顶着超负荷爬楼的压力。尽管工作强度很大,但湘桥区的后勤保障特别到位,让大家毫无后顾之忧,始终充满着干劲,也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攻坚战。
铁铺镇支援力量在进行清运工作。董志豪 摄
这份同心协力的力量,还凝聚在湘桥区和社会力量的行动中。在西新街道的环境卫生集中清理行动中,桥东街道、意溪镇、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的支援力量迅速到位。其中,铁铺镇带队队长陈怀远和40人的支援力量,在西新街道新桥社区三利街等地全力投入消杀与清运工作。
张国强与社区党员干部上门宣传防蚊知识。董志豪 摄
“潮州好人”张国强不仅向社区捐赠一批物资,还与社区党员干部一同上门,为居民送去防蚊用品,用行动诠释守望相助的邻里温情。潮州市兄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锐坚通过公益慈善机构向西新街道捐赠资金20万元,助力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
陈锐坚坦言,连日来在工作途中,他看到市、区、镇街、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全力投身防控工作的身影,那股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干劲深深打动了他。“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防控出一份力。”
方言传声
防疫宣传有“深度”
“各位乡亲父老,请注意了!基孔肯雅热是通过‘暗刺蚊’传播的,传播猛、危害大……”凤新街道陈桥村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围坐闲聊,孩童们嬉笑逐闹,村头大喇叭里的普通话播报刚落,地道的方言便接上:“各位乡亲,无积水就无蠓……”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被送进每个角落。
凤新街道陈桥村的村头大喇叭在播报防控知识。
连日来,这样的声音,在湘桥区的街头巷尾处处可闻。一个个挂在楼栋、立在村口的大喇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织就一张细密的防疫宣传网。普通话与潮州话交替播报的声波里,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预防知识被反复传递——既让听惯了乡音的老年人听得真切明白,也像一声声日常叮嘱,号召着家家户户动起来,清积水、防蚊虫,共同筑牢防疫防线。
流动的宣传声,更让防疫提醒有了“脚力”。城西街道古美村的乡道上,载着移动喇叭的车辆缓缓行驶,随着车轮滚动“走街串巷”,防疫知识“喊”进千家万户。
西新街道的小巷里,红马甲成了移动的宣传站。
西新街道的小巷里,红马甲成了移动的宣传站。工作人员拉着便携式音响、手持扩音喇叭穿梭其间,“阿姨,花盆底的积水可得倒掉”“阿伯,出门记得防蚊虫叮咬”,家常话里藏着细致关怀。遇到未及时清理的卫生死角,他们不只是动口提醒,更动手协助居民、商户铲除垃圾、清除积水,让宣传从“声音”落地为“行动”。
这样的“乡音宣传”收获了村民的认可。村民卢阿姨表示,老人们听潮语播报既亲切又易懂,自己现在每天都会认真做好防蚊灭蚊,把家里家外的卫生打理得干干净净。
随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被不断点燃。“最近天天都能看到社区干部带着大家搞卫生、清积水、喷药,还挨家挨户上门检查。”振德街社区居民刘女士坦言,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如此辛苦付出,作为居民理应积极配合。一些居民还主动担当起“监督员”,发现公共区域积水、蚊虫聚集等问题时,第一时间向社区和街道反映,合力推动隐患“即知即清”,用实际行动守护家园健康安全。
“湘桥发布”编辑部
编审:纪家荣
责编:黄洽东、陆霄烁
编辑:陈旭伟、许晓琪、许昕栩
来源:南方+、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
杠杆炒股
益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